目前分類:音樂的極境 (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文/吳家恆

1970年代末,薩依德出版了《東方主義》。這一介巴勒斯坦移民,在美國長春藤名校任教,卻在書中檢視西方殖民與後殖民勢力支配東方世界的權力架構,贏得盛名,也引發不少爭議與批評。

九○年代初,薩依德結識了猶太鋼琴家、指揮家巴倫波因,「我生性不喜唐突名流,況且,老實說,無人不知他是以色列音樂家,而我是阿拉伯人,彼此之間的樊籬委實不易克服──但他就在那裡,我也非常快克服那道樊籬。我們彼此產生立即但有力而深刻的認識。」

樊籬之所以為樊籬,正是因為翻越它得付出代價──可能會精疲力竭,渾身傷痕。薩依德干冒大不韙,跟一個猶太人眉來眼去,還公開對一些敏感議題表示意見(像是在以色列演奏華格納作品的禁忌),這會招來多大的反感──而且是全面的反感,包括阿拉伯人和猶太人──可想而知。

太陽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文/Wales,出自如果在冬夜,我,一個旅人

在麥田早先出版的《並行與弔詭》中,我們遇見的是猶太裔音樂家巴倫波英與巴勒斯坦人知識份子薩依德(Edward W. Said)的音樂對談錄,在那裡,兩人友好地欲以音樂解構民族歧見,建構跨語言的音樂宇宙一體。我很喜歡這本書,雖專論古典,其實底蘊了豐富的政治、文化、歷史論述,也許開始只是漫步閒談的咖啡時光,結果付梓成字後,卻擴張了如何談論音樂的方法與語言:原來,音樂可以這樣聽,貝多芬的《第四號交響曲》是從虛無中探求發軔與存有(initiation & being)的方程式,華格納則有了政治的多度思維的可能性(而不再只是原罪的納粹同謀)。

一花一世界;一本書,須彌與芥子。於是,我把這本書送給了樂友H,縱然我知道他在極繁忙的工作行程中,不一定有時間抽空閱讀這本語言可能不好咀嚼的音樂書,但那其實是我私心用來記憶H的方法(some token to remember you by),我們未必是巴倫波因與薩依德,但在音樂中對自由的渴求是一致的。一本小書,獻之,記憶我們曾有的音樂閒談時光,無限美好。

太陽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蘇子惠  出自台灣《明報周刊》第82期

過去二十年間,研究人文學科領域的人士應該對於薩依德(Edward W. Said)的後殖民論述《東方主義》並不陌生。2003年薩依德去世後,他的妻子集結他在美國各大雜誌發表過的樂評付梓出版,這本《音樂的極境》中文版近日在台發行,薩依德在書中力挺鋼琴家顧爾德、厭惡霍洛維茲,擁抱指揮阿巴多、鄙視卡拉揚;這就是薩依德,一反在《東方主義》的謙謙君子形象,發揮與眾不同的「知識分子」毒舌精神,奉行《知識分子論》質疑權威的宗旨:「我把知識分子刻畫成流亡者和邊緣人,業餘者,對權勢說真話的人。」

太陽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聯合報╱記者何定照】2010.01.17


除了波里尼,大賽得獎音樂家的演奏幾乎都沒啥意思?霍洛維茲是尖銳刺耳鋼琴風格的代表,琴風不足以服人?帕華洛帝等人不過是把歌劇演出的智慧貶到最低,把要價過高的噪音推到最大?


跨領域湧現 音樂這樣看


以「東方主義」等後殖民論述在台甚受歡迎的薩伊德,樂評集「音樂的極境」(太陽社)近來出版,辛辣言論雖非人人買單,卻都不得不驚豔於他對音樂之專業,以及剖析角度之寬廣:音樂也可以這樣看。


自「音樂的極境」回望,台灣古典音樂書市近年已湧現一股跨領域、多角度評寫音樂的風潮。

太陽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文轉載自2010年1、2月《MUZIK古典樂刊》合刊號


文/須文蔚

知名的文化理論大師薩依德(Edward W. Said)是個樂迷,更是傑出的樂評家,他和巴倫波因(Daniel Barenboim)的對談《並行與弔詭》(Parallels and Paradoxes:Explorations in Music and Society)一書,在2002年出版,中文版由吳家恆翻譯,於2006年在台灣發行後,深受本地的樂迷重視,網路上的討論與心得交換也很熱絡。《音樂的極境》一書,則是薩依德個人樂評的合輯,在大師逝世後,從報刊雜誌中輯錄而成,揭示出他對音樂與政治、文化、表演的幽微聯繫,比《並行與弔詭》更為深刻,相信會帶給讀者極大的震撼。

太陽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薩依德與巴倫波因2010-01-04 中國時報 【林采韻/台北報導】

薩伊德在愛樂的過程中,結識了一位知己:鋼琴家暨指揮巴倫波因。薩伊德是巴勒斯坦人,巴倫波因是以色列裔,兩人在以巴衝突之際,攜手闡揚和平,共創猶太和阿拉伯年輕音樂家組成的「東西會議廳管絃樂團」(East-Western Divan Orchestra),傳為美談。

在《音樂的極境》裡談到薩伊德與巴倫波因的相識,像是命運安排的巧遇。一九九三年六月薩伊德到倫敦擔任BBC雷斯講座的主講,趁機買了一張音樂會的票,是由巴倫波因彈奏巴爾托克第一號協奏曲。沒想到在音樂會之前,他在飯店的大廳櫃台前竟巧遇巴倫波因,與薩伊德排在同一隊伍。「我生性不喜歡唐突名流,況且,老實說,無人不知他是以色列音樂家,我是阿拉伯人,彼此之間的藩籬不易克服。」

太陽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0-01-04 中國時報 【林采韻/台北報導】

已逝思想家薩依德(Edward W. Said),還是一位熟稔鋼琴的古典樂評人。二○○三年薩伊德去世後,他的妻子集結他在美國各大雜誌發表過的樂評付梓出版,這本《音樂的極境》(Music at the Limits)中文版近日在台發行,可以見到薩伊德以犀利筆觸評論華格納、批判國際音樂節的商業化,並挑戰名家。

《音樂的極境》二○○七年在美出版,收錄薩伊德一九八○年代以降在《國家》周刊(The Nation)、《紐約時報》、《觀察家》等媒體所寫的文章。薩伊德飽讀群書、熱中聆聽各版本、勤於參與音樂會,對音樂好惡鮮明。行文中他義正辭嚴,力挺鋼琴家顧爾德,厭惡霍洛維茲,擁抱指揮阿巴多、鄙視卡拉揚。

太陽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09-12-20 中國時報 楊照(作家)

這樣一本書,如果作者不是薩依德,應該是沒有機會在台灣翻譯出版的。不過話說回來,如果不是薩依德,這些談論古典音樂的文章,也不可能以專欄形式出現在美國的《國家雜誌》(The Nation)上。

《國家雜誌》是美國最老牌的激進左派周刊,長期批判體制、批判美國帝國主義、批判資本主義,支持工運為中下層人民發言。這樣的雜誌,和古典音樂太格格不入了吧?

只有薩依德能穿越這種看起來再堅實不過的矛盾壁壘,出入其間。他身上流著巴勒斯坦的血液,同時對西方文學傳統再精熟不過;他運用對西方文學的理解,卻建構了尖銳嚴厲批判西方帝國主義的「東方主義論」,成為80年代多元文化陣營的標竿旗手,然而同時他又是個純西方式古典音樂的熱愛者。

太陽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