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出自雲朵裡的廢墟

從本質上說,我的哲學觀就是把人看作一個英雄一樣的存在,他的幸福便是他生活的道德目標,創作和生產便是他最高尚的行動,理性便是他唯一的絕對標準。-Ayn Rand-


綿密的細雨彷彿把台北城籠罩在大霧中,灰色的天空,一半的101,微氣泡礦泉水,看完的書,柴可夫斯基,VAIO,依舊沒有你。

我得說這是一次非常美妙的閱讀的經驗。首先要感謝友人P強烈推薦這一部小說,否則不知道在什麼心境下我才會抱回這三大冊約一千五百頁的鉅作。一半是因為和P作閱讀競賽(我讀譯本,他讀原文),一半是因為高潮迭起的劇情,讓我們像趕路似地,在各自運轉的生活裡,讓Ayn Land藉由筆下的人物帶我們理解在這個世界生存所應具備的客觀哲學。奇妙的是,當我先行趕在前頭進入尾聲,那些趕工似地向前、那種一心只想回到文字的衝動,隨著未讀的頁數逐漸減少,而益加對照出旅程將結束的落寞。當紐約最後一盞燈熄滅,當放眼望去只有無際的黑暗只剩遠方威特油田的火炬發出微微的光亮,當來到倒數第二頁,當闔上書那一刻,才意識到這段時間裡的自我凝聚成單一的我,沒有疑惑,不再散落各處,安靜,卻有力量。

這次的閱讀競賽有點像登山。像和朋友各自帶著相機,一起走過氣喘如牛的爬坡,一起經歷膝蓋快要報廢的下坡,一起漫步在海拔三千以上的高山陵線,一起辨識遠方的山頭,一起呼吸著純淨的空氣,不斷向前之際又同時顧及對方的狀態,不只是私自享受過程卻也期盼同伴也能感動。回到平地,在彼此的相機裡,我們會發現相似的取景,只有遠近差別的構圖;但也有各自欣賞到、屬於個人的視角和細節。然後那些不再只是照片,而是往後會在突然跳出來展示的回憶,就像氣泡式礦泉水連結著去年十一月在荷里活道上的快走。

以下擷取自博客來的介紹:

在近未來的世界裡,美國是世上碩果僅存的少數資本主義國家。塔格特鐵路公司的副總裁達格妮,是位積極進取、聰明漂亮又野心勃勃的企業家,她亟欲挽救搖搖欲墜的公司,過程中卻不斷遭受政府的不當作為,最終導致全國經濟崩潰,災難頻傳。更詭異的是全國有能力的企業家和員工,竟然一個個相繼退出職場,或從地球上人間蒸發。

此時,所有人都開始尋找十二年前突然神秘消失的那位天才工程師,期待他帶來解救世界的方法……



這部小說融合了所有令人腎上腺素激升的元素:包括 愛情/帥哥美女/人性掙扎/火車出軌/工廠爆破/油田大火/毀滅性武器/善惡勢力的對立/破敗的世界/光明的亞特蘭提斯/飛機墜毀/海盜的劫掠...等等,光是想像它可以成為的電影畫面,就讓人興奮不已。小說不但具備了令人屏息的劇情發展,字裡行間還陳述了Ayn Land「自私是美德」的理論,即使在閱讀的當下,我們可以意識到自己的價值觀將被帶往另一個方向,卻能夠很安心地欣然向前沒有猶豫。52年前,「Atlas Shrugged」初版;52年後,書中所敘述的事件由當初的虛構儼然成為活脫脫的現世。

Ayn Land藉由小說想要強調是實事求是的精神,並用亞里斯多德的邏輯(矛盾律/排中律/同一律)衍伸成為小說的三大標題:「絕不矛盾」-矛盾不應該存在,如果出現矛盾,表示前提之一有問題,必須回過頭去省視定義;「非此即彼」-例如:我不是活著就是死了,不會兩種狀態同時存在;「A即是A」-例如:紅色短裙就是紅色短裙,不會同時也是綠色長褲。雖然Ayn Land自己說亞里斯多德的哲學她並不贊同,但亦承認受他的邏輯學影響甚深。因為人的感覺/情感過於複雜多元,邏輯和理性的思考有助於我們釐清事實,不再浪費時間再無意義的事物上面。

Ayn Land喜歡在小說後面安插演講,「泉源」亦是一例。本小說最末主角的演講(譯本有66頁,所需閱讀時間至少3個小時。)無疑是整個故事的精神濃縮與宗旨所在,也是全書最像教條的地方。演說內容強調人應理性,重視行動而非空想;我們因為存在所以渴求,而非渴求所以存在;否定無形與虛無(神秘主義);互利的人際關係是進步的根本;意識與心智才是真實,空想與只仰賴精神是腐化。基於對生命的渴望、熱愛以及尊重,我們擁有意識,應該主動、積極地解決威脅生存的問題;它所展現的應是「我想知道/我要知道」。而神秘主義則重視感覺,認為恐懼、貧窮、折磨、屈從是理所當然的歷程,消極、被動,只尋求一死作為解脫。神秘主義崇拜死亡,它面對無知的領域只表現出「我不知道/我不需要理解」,它只要求人們相信,但不希望人民擁有智慧。

在書中,我們可以讀到大眾輿論的愚蠢與盲從,以及我們現在也非常贊同的,媒體淪為渲染、左右思想、製造事件與成就假象的工具。這本小說在1957年出版,Ayn Land早就預知了我們將面對的難題:在這個資訊爆炸的紛亂裡,我們是否有能力判斷真偽?我早已成為一個懷疑論者。

書中的創造者(企業家)就像工廠的發動機,就像列車的火車頭。Ayn Land指的是有能力做事/思考,而且願意做事的人,並非含著金湯匙出生的庸才。無論他們背景如何,絕對有能力在其領域發揮長才,除非庸才般的上司打壓,或者他自己放棄。書中的這些人幾乎都是工作狂,因為工作能讓他們實現自我,獲得成就,進而累積財富,用以繼續擴展更多生產力。人際關係不是他們的優先考量,感覺和情感不會凌駕在理性的判斷之上。他們有向前的本能,並帶著帶著世界一起,以自身創造/生產的實力贏得一切,而非以金錢遊戲或交際應酬來確立地位,所以我們在現世看到以貨幣炒作的虛假終將崩盤,實作才是一條通往真切成功的道路。

「自私是美德」這個理論,與我們平常被灌輸的「利他主義」落差很大是嗎?我們被教育著:要自我犧牲、要照顧弱者、不要想太多、要圓融、要和諧。所以在「道德」這頂大帽子下,我們變成可以被控制,失去自己的想法。Ayn Land利己論並不是全然的自私,它強調每個人必須呈現出個人的價值,才能證明個體存在的意義。因為我們有價值,可以付出/生產,所以才能交換(購買)他人的付出/生產。Ayn Land的利己主義,是指優先滿足自身的需求(這包含了與自己相關的任何人事物)。如果你的小孩快餓死了,你會把手上最後一塊麵包送給路邊的陌生人只因為他也同樣飢寒交迫?John Galt的演講中一再強調,人的生存權利神聖且高於一切;人的生命、自由;幸福是他天經地義的權利。我們同時也可以從書中的細節,看出Ayn Land推崇經濟自由的資本主義而駁斥人人相等矮化的社會主義(共產主義)。

相對於罷工者(紛紛出走的企業家、創造者),掠奪者(政客/投機者)不事生產,只運用關係交際手腕進行搶奪,用冠冕堂皇的道德論、公共利益或武力迫使他人屈服,完全不勞而獲。「誰是約翰˙高爾特?」(Who is John Galt?)這個永恆的問句,不斷在故事裡出現,取代「Who knows?」成了一句人們對現實無可奈何的口頭禪。但讀者們絕對心裡有底,John Galt這個在第三部才出現的人物,早就洞悉了這個世界姑息掠奪者的狀態,決定轉身消失在這個體制,拒絕繼續承受被視為理所當然的付出。他發誓要停掉這個世界的發動機,所以接下來的十數年,開始有企業家/教師/創作者,突然停業退出市場,或是退休後消失得無影無蹤。而故事就從塔格特鐵路公司的副總裁達格妮(Dagny)開始發現營運頻頻出現狀況揭開序幕。當我們看著掠奪者堅持著錯誤的價值觀導致一連串兵敗如山倒的慘劇,當發動機們罷工繼而衍生出的骨牌效應,我們看著世界一步一步踏入死亡的幽谷,除了期待置之死地而後生,我們還可以冀望什麼?

Ayn Land對人性的描寫十分細膩,無論是臉部表情細微的變化以及角色內心的煎熬掙扎,完全躍然在字裡行間彷彿我們就站在角色面前,彷彿我們就是角色。我跟P在閱讀過程中偶爾會討論情節,一致認為這本小說裡的掙扎也未免太多了。而事實上,這就是真實的人生不是嗎?也是因為這些環環相扣的脈絡、複雜的角色與貼切的人性敘述,讀者不會覺得這是一部教條化的小說,雖然它其實可以說是一部Ayn Land的哲學論著。如果讀者對邏輯沒有一定的概念,恐怕會皺著眉頭百思不得其解文中的奧義;如果讀者的主觀意識過於薄弱,又容易被Ayn Land牽著鼻子走失去自己的想法。我想,每個讀者都可以依照自己人生經驗,去解讀屬於自己的Ayn Land哲學。

至於也算是精采所在的男女情愛描寫,Dagny與3位情人間的交錯,讓人不得不佩服Ayn Land扭轉自古總是男人多情女人癡情的刻板結局。我們總是在007裡看著James Bond憑著帥氣的外表、超乎常人的能力,周遊在每個任務和各式美女之間。而Dagny在工作上的能力勝於男人、才智與美貌兼具,成了故事裡面最受愛慕的人物。當她面對Francisco d’Anconia,他那聰明、熱情與活力吸引著她就像青梅竹馬般的兄妹之愛;當她面對Hank Learden,他那沉穩、嚴肅、壓抑下的佔有慾,以及對鋼鐵(里爾登合金)的付出與激情,是一種互相認同的同伴之愛;當她面對John Galt,他代表著理想的實現與道路盡頭的一切,是一種崇敬的愛。或許熱愛生命的本質都是相同的,但三個男人代表著愛的三個面貌,Dagny對他們的愛並不會互相矛盾,就如同他們對她。此外,我認為Dagny生來俱有的女性特質,使她更熱愛人類、更無法輕易放棄弱者,所以她成為最後一位離開這個世界(地獄)的人。

雖然幾個主角(罷工者)實在非常亮眼,都是帥哥美女、聰明又多金,但仍有不少發光的小角色引人注意,例如:Dagny找來重製發電機的年輕人Daniels 、Learden鋼鐵工廠的小夥子「奶媽」、火車上的流浪漢、James的妻子Cherryl Brooks、還有Dagny的擁護者Eddie Willers等。這些小星星點綴在書中,時而帶有穿針引線的功能,時而作為適當的陪襯。當然掠奪者的角色其實也不少,無奈除了Dagny那無能的哥哥James以及Learden那可悲又可憐的妻子Lillian,其他(壞)人的臉孔以及所作所為,我的印象都模糊成一團爛泥,不若罷工者的形象鮮明有特色。

這部小說已由獅門影業公司開始籌備拍成電影,我想,電影版為了簡化勢必刪除不少角色。目前確定的選角是由Angelina Jolie來擔任Dagny,但我個人偏愛Rachel Weisz的外型,但不否認Jolie絕對是個有實力演出Dagny的演員。Jolie當初答應接演的條件是Brad Pitt也要參與演出,我覺得他可擔任超級英俊又叛逆的海盜角色Ragnar。至於James這個卑微又自負的無能管理者,友人推薦的Philip Seymour Hoffman來詮釋是再適合不過。Learden這個充滿壓抑與表面冷酷無情的形象,Bobby Sands或是Christian Bale都是很棒的選角(友人推薦)。但如果由Robert Downey Jr.來演Francisco d’Anconia,花花公子的氣質很像但身高有點問題。

另外我會期待電影的原因之一,是期望可以真實聽到由配樂家創作出書中Richard Halley那充滿掙扎、苦難的結束、期待光明的到來的第四號/第五號(鋼琴)協奏曲。一開始我覺得大概要像貝多芬給我的感覺,後來認為布拉姆斯也是一個不錯的風格。尤其在我又重溫布老的一號交響曲之後,第四樂章在黑暗的寂靜中,由弦樂緩緩帶出黎明曙光的出現,充滿的希望與力量,彷彿我們在闔上書本後,依舊看得見John Galt帶著大家重建世界。

抑或許在道路的盡頭,我們可以遇到一個John Galt,崇敬他的能力、仰賴他並追隨之;或許在旅程之中,我們可以遇到一個Dagny,共同分享心靈與生活上的任何事物,從此不用再獨自面對孤單。最後,就用這個進入亞特蘭提斯的誓言作為了結,希望Ayn Land藉由此書所賦予我的力量,令我更加強壯。這種永遠追求自身更加強大的渴望、對自我實現與成就的依求,即是我們證明存在價值的動力。


「我以我的生命以及我對它的熱愛發誓,我永遠不會為別人而活,也不會要求別人為我而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太陽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