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本文轉載自2009年9月《MUZIK古典樂刊》

文/須文蔚

 

我乃曠野裡獨來獨往的一匹狼。

不是先知,沒有半個字的嘆息。

而恆以數聲悽厲已極之長嗥

搖撼彼空無一物之天地,

使天地戰慄如同發了瘧疾;

並刮起涼風颯颯的,颯颯颯颯的:

這就是一種過癮。

--紀弦<狼之獨步>(1964)
 

 

法國女鋼琴家伊蓮.葛莉茉(Hélène Grimaud1969年生於普羅旺斯,父、母親都是猶太人,非常重視孩子的教育,讓她7歲時開始學習鋼琴。其後她的天分備受重視,12歲就考進「法國國立巴黎高等音樂院」。16歲獲得「雅克‧盧維耶」古典音樂比賽 Jacques Rouvier's class)第一名,同年出版了拉赫曼尼諾夫的《Piano Sonata No.2》,第一張個人唱片就獲得唱片學院大賞獎。她18歲展開演奏生涯,在巴黎舉行獨奏會。21歲移居美國,之後遷居德國柏林,目前定居在瑞士。
 

伊蓮.葛莉茉從1986年開始,先後在DenonEratoTeldec以及Deutsche Grammophon等知名國際大廠,出版了近廿張專輯,是新生代鋼琴中,能與Evgeny Kissin、李雲迪、朗朗等人並駕齊驅者。她的第一本自傳《野性的變奏》,在法國是暢銷書,中文簡體版早在2005年,就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成為華語世界認識這位特異獨行鋼琴家的重要線索。
 

伊蓮.葛莉茉深愛閱讀,也著迷於法國當代小說的描述手法,在《野性的變奏》一書中,旁徵博引,精於描述細節,和一般平鋪直敘的音樂家傳記相較,顯得頡頏迂迴。在篇章的安排上,雖然依照成長的時序講述故事,但作者又同時看似隨意拼貼了許多關於狼、狼人的神話故事、歷史掌故和生態知識,更讓這本自傳充滿了神迷主義的氣息,也拉出了兩道看似平行且無關的敘事結構。
 

在伊蓮.葛莉茉一次到美國巡迴演奏的期間,她散步與遛狗時,邂逅了生態保育人士丹尼,引領他所馴化的母狼阿拉瓦和葛莉茉相友好,母狼溫順地仰天躺下,毫無防備地與她親暱。葛莉茉從此開展對狼的興趣,也發現野性與古典音樂之間存在著奇妙的和諧變奏。伊蓮.葛莉茉開始「與狼共舞」,她在紐約創辦了一個「野狼保護中心」,成為一個激進的生態保育人士,向成千上萬的孩子宣告一個理念,每個人都應當發現自身有狼的特質,也就是影選擇自由的自主性,可以不走既定的道路,可以成為自己想成為的樣子,獨一無二的模樣,走向自己的道路。這又何嘗不是一個藝術家應當有的胸懷?
 

讀者或許會讓艱澀與玄妙的狼族神話給迷惑,以為伊蓮.葛莉茉在故弄玄虛。實際上伊蓮.葛莉茉最終想表達的無非是:在學習藝術的過程中,每個音樂家無可避免成為一匹獨來獨往的狼,要能夠在在茫茫人海中闖蕩,在精神上忍受孤獨,在藝術的詮釋上能夠獨樹一幟。這也就是為什麼當伊蓮.葛莉茉窺見了狼的特質後,決定把「狼」作為一個圖騰,樹立在她的心中,詮釋她對世俗的不屑,說明她對率性的堅持。
 

  作為一本音樂家的自傳,伊蓮.葛莉茉直率地道出,演奏家多半有點「強迫症」的人格特質。她著迷蕭邦,原因是蕭邦解放了鋼琴家的左手,創造了靈巧的音樂。她認為布拉姆斯的痛苦與陰暗,充滿情緒的悲痛,以及在與世界關係中所體會出的絕望,在在讓人窒息。伊蓮.葛莉茉精妙的文采,從演奏家的角度闡釋,絕對讓讀者大開眼界,對音樂有著不同的理解。
 

從《野性的變奏》一書中,可以發現伊蓮.葛莉茉並沒有憑藉著她卓越的天分、純熟的技藝以及出眾的外貌,順從家庭、學院、市場的要求,成為一個眾所期望的演奏家。樂評家總是對她的演奏與錄音多所挑戰與批判,或謂她過去激動,或謂她的詮釋過於自我,或謂她著迷生態保育忽略琴藝的追求。但她依舊執著於野性與文明的協調,用自己的語言演繹蕭邦、貝多芬、巴哈或布拉姆斯的音樂,成為古典樂壇很難忽略的一道風景。
 

在講究樂活、生態、永續的時代,伊蓮.葛莉茉與狼共舞的身影,自然是清新的。特別是她熟悉西方的文學經典作品,更豐富了她的音樂內涵。《野性的變奏》是小說與傳記綜合的書寫,接續這本未竟的書籍,她又出版了《女鋼琴師的心靈之旅》一書,以隨筆的型態,闡述她靈光閃現的思維。喜愛伊蓮.葛莉茉的樂迷在熱切地批閱《野性的變奏》一書時,應當會期待能閱讀到更多這位狼女鋼琴家的作品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太陽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