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依德與巴倫波因2010-01-04 中國時報 【林采韻/台北報導】

薩伊德在愛樂的過程中,結識了一位知己:鋼琴家暨指揮巴倫波因。薩伊德是巴勒斯坦人,巴倫波因是以色列裔,兩人在以巴衝突之際,攜手闡揚和平,共創猶太和阿拉伯年輕音樂家組成的「東西會議廳管絃樂團」(East-Western Divan Orchestra),傳為美談。

在《音樂的極境》裡談到薩伊德與巴倫波因的相識,像是命運安排的巧遇。一九九三年六月薩伊德到倫敦擔任BBC雷斯講座的主講,趁機買了一張音樂會的票,是由巴倫波因彈奏巴爾托克第一號協奏曲。沒想到在音樂會之前,他在飯店的大廳櫃台前竟巧遇巴倫波因,與薩伊德排在同一隊伍。「我生性不喜歡唐突名流,況且,老實說,無人不知他是以色列音樂家,我是阿拉伯人,彼此之間的藩籬不易克服。」

但是奇蹟發生了,這兩人一開口聊天就講個不停,還約了吃飯,雙方從音樂談到政治、藝術和人生。音樂會結束後,薩伊德到後台向巴倫波因道賀,在巴倫波因的鋼琴譜架上,他看到一本書,那正是他的作品《巴勒斯坦問題》。

巴倫波因雖然身為猶太人,但血液中流著改革因子,他曾突破禁忌,在以色列公開彈奏華格納的作品而被大力撻伐。華格納長期被視為反猶分子、希特勒最喜愛的作曲家,以色列人早已將華格納的音樂和納粹政權、屠殺猶太人畫上等號,華格納的音樂因此不被允許在以色列演出。

對於好友的作法,薩伊德也表達他的看法。他指出華格納在劇場、音樂上是偉大的天才,華格納為歌劇觀念帶來革命,「他給我們的挑戰,不只對以色列猶太人,也對我們,就是如何佩服並演出他的作品,同時將那音樂從他可厭的文章以及納粹對他的利用分開來。」

在文中他也談到,巴倫波因經常指出華格納的歌劇沒有一部使用直接反猶的素材,雖然華格納歌劇裡有些角色,以鄙蔑、嘲笑的手法呈現,但這些都不能被當成反猶的實例。在薩伊德口中,巴倫波因是位推倒障礙、穿越禁忌界線的藝術家,他雖為猶太裔傑出音樂家,卻讓以色列人對他的感受感到矛盾,因為他常住在帶有第三帝國標記的柏林,還在柏林國家歌劇院擔任音樂總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太陽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